82歲的加合斯勒克·哈依薩爾和78歲的吐爾遜·阿爾太,從祖國西陲高原小城昭蘇,飛越萬里關山來到唐山——這座兩位耄耋老人魂牽夢縈近半個世紀的城市。
“44年過去了,我又一次看到唐山了,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?!蓖聽栠d說。
86歲的唐山老人常青,不顧年邁體弱趕來與兩位新疆老人見面。40多年前一場震后救援,讓加合斯勒克、吐爾遜、常青成為熟悉的陌生人。
1976年7月28日,北京時間3時42分,一場7.8級大地震讓唐山遭受巨大災難,工業重鎮成為廢墟,死傷之重舉世震驚。地震過后,唐山災后重建工作面臨嚴峻挑戰。道路不通,車輛難行,重建急需運輸工具,怎么辦?
當年10月,新疆的部隊接受了一項任務:無償支援唐山地震災區軍馬4550匹,主要從事震后廢墟清運工作,幫助災區人民盡快恢復生產。為減輕災區人民負擔,部隊黨委決定將馬匹直接送到唐山。
為此,新疆軍區組成專門的送馬組,由昭蘇、尼勒克、特克斯、伊吾軍馬場組織人力,負責從各馬場將馬匹送往哈密火車站和烏魯木齊火車站。其中,昭蘇軍馬場承擔了3000匹軍馬的籌集和運送任務,加合斯勒克和吐爾遜就是當時的送馬組成員。
“那時,只知道送馬的人一路艱辛,很不容易?!背G喈斈暝谔粕绞形麄鞑抗ぷ?。他從數千張資料片中,找到兩張1977年8月29日拍攝的馬群下火車和歡迎隊伍的照片??吹皆浭煜さ那榫?,加合斯勒克和吐爾遜的陌生感頓時消失,記憶的閘門瞬間被打開。
歲月模糊了容顏,但模糊不了蕩氣回腸的記憶。這場塵封已久的往事,在幾位老人的訴說中逐漸清晰起來。
當時,從昭蘇到烏魯木齊,幾乎沒有交通運輸工具,3000匹馬只能通過人工趕送到烏魯木齊,再裝上火車運往唐山。從昭蘇到特克斯,再到新源,翻越冰達坂到達南疆,然后再到烏魯木齊,一路行進近1200公里。
《西域新疆軍屯生產史》記載:幾個軍馬場送到烏魯木齊市的馬匹,分為7列軍運專列運往唐山。首列于1977年8月5日發車,隔日一列,全程4000多公里,單程需要7天6夜。全部馬匹運送歷時50余天。
第一馬隊班長吐爾遜老人回憶,有一匹馬駒不慎掉落懸崖,戀子心切的母馬站在墜崖處不肯離開半步。吐爾遜騎馬繞了很遠的路,找到墜崖馬駒,肩扛馬馱2個多小時,重新把它送到母馬身邊,救援過程長達9個多小時。
加合斯勒克在最后一個馬隊擔任班長和獸醫。他們趕的馬群經過巴音布魯克草原,來到烏魯木齊后峽,遇到了一件怪事。有些馬吃了一種叫“醉馬草”的牧草后,輕則嘔吐不適,重則馬蹄腐爛甚至死亡?!澳鞘且环N昭蘇草原沒見過的牧草,我們也不認識?!奔雍纤估湛苏f。
當地牧民支招,要“以毒攻毒”。他們將這種草打成捆并點燃,用煙來熏馬,直到馬流出鼻涕,達到排毒的作用。
“今天親耳聆聽了他們的經歷,仿佛當年情景重現。感恩他們再次遠道而來,盡管我身體不好,也一定要來見見他們?!背G嗾f。
看看今天的唐山什么樣,了解當年那些馬的去向,慰問那些養馬的唐山人……幾十年來,這些愿望一直縈繞在加合斯勒克、吐爾遜等送馬人的心頭。經昭蘇、唐山等地多方努力,促成了此次兩位老人故地之旅?!澳菚r未曾謀面,時隔44年的相聚,一定要彌補當年的遺憾?!背G嗾f。